课题论文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形象新解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9-21 浏览: 0

《孔雀东南飞》又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记述了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被后人誉为“长诗之圣、上承风骚,下启唐宋的鸿篇巨制”。其诗篇艺术成就之高,可见一斑。而《孔雀东南飞》能获得如斯赞誉,自然与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息息相关。其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活生动,以女主人公——刘兰芝的形象塑造为最。

 为此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刘兰芝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在传统的认识以及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都被视为不向封建礼教妥协的进步女性形象。

但在反复阅读原文文本以及大量参考相关文献之后,我认为刘兰芝并非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礼教的妥协者、维护者和践行者。

一.从时代背景来看

学术界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刘兰芝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的行为是一种对封建礼教进行反抗的壮举,是违背了“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封建伦理规范的。

但在《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否要求女子应严格遵守这一封建伦理规范呢?

一)汉代女性在婚姻上有着较大自主权

在此诗的序文中我们不难知道此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代,可谓是中国古代女性的黄金时代,汉代女性在婚姻上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如《后汉书·梁鸿传》中就记载了孟氏有一个女儿名叫孟光,已经三十岁了。每次为她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父母问其缘故,她答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于是父母便听从她的意愿,将她嫁与梁鸿,成就了一段“举案齐眉”的佳话。由此可见,在汉代,女子在结婚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汉代女性享有离婚、再嫁的自由

在汉代女子同样享有离婚、再嫁的自由。《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时人朱买臣的妻子因不堪别人对朱买臣的嘲笑以及家庭的贫困,执意要离去。朱买臣也无法留住妻子,只能任她离去。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汉代女性在婚姻离异时也可以采取主动。

而在当时轰动全国的旷世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则足以证明汉代女子享有再嫁的自由。卓文君守寡之后不久便与司马相如之间互生爱慕之情。在既没有“媒妁之言”,也没有“父母之命”之时极力追求两人的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卓文君的父亲也逐渐接受了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并“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以及嫁时衣被财物”。 

这些故事足以说明汉代当时的社会风俗、封建礼教并不反对女子离婚乃至再嫁。

二.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来看

(一)焦仲卿的出身

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他年纪轻轻就已“仕宦于台阁”,自幼接受的便是礼教、孝道文化的熏陶。封建礼教制度以及孝道文化在他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二)焦仲卿对焦母的屈服

一边是焦母蛮横无理的指责,一边是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妻子,焦仲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内心不舍,但他还是向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大家长低下了头。焦仲卿不敢乃至不能违背母命有一重要原因在于他不得不遵从封建礼教中对妇女“七出”的规定 。《礼记·丧服》 中记载 : “ 出妻之子为母 。” 贾公彦疏曰:“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而焦母偏偏无中生有,一口咬定“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正是向焦仲卿表明刘兰芝已经违背了“七出”中的“不事舅姑”、“不顺父母”。所以身为“孝子”的焦仲卿若想要“为母”则必须听从焦母的要求,将心爱的妻子遣归回家。

最后,焦仲卿向焦母不合理要求的屈服,实际上是向封建礼教中“孝道”的屈服。                                                                                                                                                                

而透过焦仲卿的人物形象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分析刘兰芝的人物形象。焦仲卿为了二人的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绝不是焦仲卿贪恋刘兰芝的美貌,不然他大可答应焦母再娶容貌不在刘兰芝之下的秦罗敷。既然焦仲卿如此深爱刘兰芝并不仅是因为“好看的皮囊”,那一定是因为其有着与他相“契合的灵魂”。在这里借用一下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来印证一下“契合的灵魂”在爱情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薛宝钗与林黛玉均是一等一的美人,可要说起家境才学、为人处世,宝钗都比黛玉略胜一筹,那为何这样一个十全十美、人见人爱的女子贾宝玉不心动,却偏偏喜欢那个性格清冷的林黛玉呢?其实在《红楼梦》中,作者曾多次暗示,黛玉与宝玉的性格虽大相径庭,但二人的价值观却出奇的一致!宝玉最不好八股之类,而宝钗则每每劝其工于此行。反观在偌大的大观园中,黛玉是唯一一个不劝他发奋读书,将来考取功名的人。宝、黛二人都具有“出世倾向”,而正是因为二人有着如此相近的价值观才让二人之间的爱意更为坚固。

而焦仲卿不惜牺牲生命都要维护与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让我们敢于大胆猜测焦仲卿之所以如此深爱刘兰芝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二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所以焦、刘二人都应是一位封建礼教的妥协者,维护者和践行者。

三.从刘兰芝自身来看

(一)从刘兰芝自幼接受的教育来看

在《孔雀东南飞》正文一开篇,刘兰芝便自述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织素、裁衣”这是古代女子必须掌握的女红。为什么是“弹箜篌”,而不是弹别的乐器呢?因为箜篌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是帝王宫廷雅乐中使用的特别重要的一个伴奏乐器,所以选箜篌,说明刘兰芝学的是雅乐。“十六诵诗书”,在古代的高等教育叫“礼乐教化,礼乐治国”。所以说明这个女子是懂礼仪的,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礼教教育。从刘兰芝接受的教育,我们便知其自幼接触、学习到的便是封建伦理纲常,为她成为一位封建礼教的妥协者,维护者和践行者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从刘兰芝婚后在焦家的行为来看

在刘兰芝“十七为君妇”,嫁到焦家后便过上了辛勤劳作的生活。兰芝每日在家中不仅要昼夜耕织,还操持家务、小心翼翼地侍奉夫家的生活,“事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 ”正如《礼记·内则》中所说的“婉娩听从”兰芝对待公婆、丈夫甚至是对夫家所有人都谦恭有礼。这不正是“妇德”中“贞顺”二字的体现吗?

在焦家日夜辛勤劳作,尽心侍奉公姥,非但没有得到半分体谅,换来的却是焦母的百般刁难,企图遣归自己。即使这般兰芝也不曾据理力争,顶撞公姥,只是如同撒娇般在相爱的丈夫面前抱怨几句。而在得知公姥执意要驱赶自己时,心中有千分委屈,万分不舍,刘兰芝在上堂拜阿母时也说的是自己“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将一切的责任、过错都往自己身上揽。在与小姑话别时也不忘叮嘱“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如此种种婚后行为无一不体现出刘兰芝在夫家均按照“四德”之义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是恪守妇道的,是遵循封建伦理纲常的。

(三)从刘兰芝被迫“允婚”的行为来看

在刘兰芝被遣回家后,看到被夫家遣归回家的亲妹妹,刘兄感到心中烦闷、抑郁不已。面对兰芝非但没有半句安抚之话,反而逼迫兰芝早日再嫁与太守公子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全然不顾兰芝“结誓不别离”的誓言以及兰芝内心的想法,反而质问兰芝“作计何不量”。面对如此无情无义的兄长提出的无理要求,刘兰芝选择的却是完全顺从利欲熏心的兄长的意愿,答应与太守儿子成婚,而放弃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放弃与焦仲卿之间的恩爱之情。因为兰芝深知自从她被遣归回家的那一刻起,她便从“焦家妇”变回了“刘家女”,身为“刘家女”,她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按照身为“一家之主”的父兄的要求。刘兰芝“允婚”的做法顺应了古代封建礼教对女子“三从”之义的要求。刘兰芝对刘兄无理要求的顺从即对“三从”中“未嫁从父”、“在家从父母”之义的恪守,所以兰芝“允婚”的行为是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妥协与维护。

(四)从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行为来看

面对“父兄”的威逼,面对与心爱之人被迫分离的痛苦,绝望的刘兰芝选择了“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正是刘兰芝的这一举措让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是用自己的生命坚定决绝地与封建礼教做无声的抗争。如李百川在《刘兰芝反封建叛逆性格分析》中写道:“刘兰芝的毅然‘举身赴清池’,是对封建家长制作出出其不意的抨击,也是刘兰芝反封建性格形成的标志。”那么刘兰芝果真如专家学者所论是一位反抗封建礼教的进步女性吗?其实不然。                                                                                                                                                                                                                                                                             

刘兰芝是在何时有了“寻死”的念头的呢?当听说刘兰芝听从“父兄”的要求,答应与太守的儿子成婚后,焦仲卿便火急火燎的告假归家与兰芝相见于刘家后院。两个分别已久的昔日恩爱夫妻再次相见的第一时间不是互述衷肠,而是进行责备。面对昔日爱人的责备,深明礼教大义的刘兰芝心生悔意,做出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誓言。

刘兰芝深知虽然自己与焦仲卿之间余情未了,但自从自己被遣归回娘家的那一刻自己便从“焦家妇”变回了“刘家女”。身为“刘家女”,自己就必须遵守“未嫁从父”的封建礼教,必须听从“一家之主”的“父兄”的不合理的要求。而为了维护种种封建礼教,刘兰芝走投无路,唯有一死。只有“死”,才能既不反抗“三从”的封建伦理纲常,也不违背与焦仲卿之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这一举措非但不是对封建礼教进行抨击、反抗,反而是宁愿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愿做出有辱门楣之事,是宁愿选择与心爱之人一起共赴黄泉也不愿违背“父兄”不合理的要求。

倘若刘兰芝真的可以弃封建礼教于不顾,大可以如卓文君一般,不顾家长阻挠,不顾世俗非议,与心爱之人私奔便是,何必非得搭上两人的性命呢?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焦仲卿的形象还是刘兰芝自身的出身、经历、行为……方面,我们都不难看出刘兰芝并没有设法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封建伦理纲常进行反抗。她是诗歌作者按照当时的封建审美理想,依据封建社会对妇女道德规定的核心——“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礼教的妥协者、维护者和践行者。

 

 

文:李玫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