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
应物斯威,意物吟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1-07-06 浏览: 0
应物斯威,意物吟志——在群文读写结合中探寻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规律杨昕楠(市级论文一等奖)【内容提要】:部编版教材力图建构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

——在群文读写结合中探寻托物言志类散文写作规律

杨昕楠

(市级论文一等奖)

【内容提要】:部编版教材力图建构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既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而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即先有“托”的意识,再“状其形”,最后“言其志”。本文将以一些教学文章为例,分别从“咏物”“言志”两个维度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字:语文素养;写作;托物言志;物象;规律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应物斯威,意物吟志”,就是说见到外界事物,触发了某种思想,于是借助描述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世相,常常也会发现“人”和“物”间的某种联系,于是,由物生情、咏物言志的文章由此产生。本文将以一些教学文章为例,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写作教学进行探讨,志在得出一些相关的写作规律,“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

“咏物言志”的“咏”是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志”是指作者的意愿、情怀。所以,“物”既可以是描绘的景物,也可以是描写的事物,甚至可以是记叙的事件。总而言之,是一切客观存在。“志”既可以是作者的志向情操,也可以是快乐悲伤,甚至是观点看法。总而言之,是一切所思所感所悟。所以想要写好托物言志类散文,首先要区别咏物言志常见的几种形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事说理。

朱自清《春》中作者通过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五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进行描绘,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老舍《济南的冬天》通过写济南的山和水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响晴的冬日画卷,有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眷念之情,这属于借景抒情。席慕蓉的《贝壳》由贝壳精致的居所想到我们人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感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她由盛开的紫藤萝联想到就算遭遇不幸也要像紫藤萝一样对美好生命充满向往与追求,这属于托物言志。而《粉笔赞》中由粉笔想到像它一样舍己为人的人们属于借物喻人。《河中石兽》通过讲述打捞河中石兽这件事想到天下之事不可据理臆断则是即事说理。

当区别了这四种不同的咏物形式,那就要初步形成“托”的意识,为要表达的内容选好恰当的外物。“艺术家们为了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意图,常常会有意地吐出艺术形象的某些特征” ,那么如何去具体写好外物的主要特点呢? 

第一,运用修辞,美其形

《紫藤萝瀑布》这样描写一片紫藤萝花: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又这样描写一朵紫藤萝花:“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颜色,外形,还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活泼与俏皮,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更不用说还有大量拟人手法的运用,写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写它“和阳光互相挑逗”,写它们“彼此推着挤着”、“笑”着、“嚷嚷”着。将紫藤萝多姿多彩,旺盛的生命描写到极致。

第二,运用词眼,聚其神

《西风胡杨》中间部分每段提炼出一个形容词置于段首,分别描写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特点,既使文章层次清晰又笔力集中,突出了胡杨的内在特点 。而《白杨礼赞》第5段用整个段落来突出白杨坚韧挺拔的特点,还把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让读者感受到它的内在精神品质。

第三,借感官,丰其韵

在《两棵金银花》中,对花儿的描写借助了人的感官。“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正在盛开,一蔟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从视觉和嗅觉将茉莉花的清新淡雅呈现出来,怡人心田。《蝉》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写出了蝉的外形小、蝉声响亮而聒噪,两篇文章虽给人的感受截然相反,但都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如临在目。

对物的外形的把握源于作者细心的观察,这种“观察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她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人类审美感受逐渐超越自己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 所以,当写出外物特点后,还要知道“托物”的目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中的“兴”就是典型的例子,按照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古人所说“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学写作的目的就是言志。“志”,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那托物言志类文章又如何“言志”呢?

 第一,抒情

《白杨礼赞》在文末对白杨树进行直接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第二,议论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感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议论,将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相连,花在经历不幸之后依然能开得如此灿烂,人在遭遇不幸时也该振作精神,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而《白杨礼赞》中连用3个“难道”追问“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白杨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来赞扬北方农民、家乡的哨兵、新中国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意志。

《爱莲说》也以议论作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最后,还要谈点注意事项,托物言志除了状其物,言其志,还要注意添联想,即在由物及人的过程中不露痕迹,那就要注意物与志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万不可牵强附会。综上所述,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即先有“托”的意识,再“状其形”,最后“言其志”。

 

参考文献: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123页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53页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147页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