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青年教师成长记丨与心灵对话,做一名“点灯之人”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4-11-08 浏览: 0

编者按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立志达高中始终把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为培养一线青年教师,学校推出了“青蓝结对”等帮扶措施。在师傅的引领下,青年教师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持续提升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

初登教坛的她们始终坚信:用知识、热情和爱心,点亮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与心灵对话,做一名“点灯之人”

高中生物  秦煜坤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轻地洒在书桌上,我知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希望,每一天都是与生物知识、与学生们的心灵对话。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课堂上,我尽力让每一分钟都充满意义,让每个知识点都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我会延伸到缺乏某种元素时,人或动物可能会患有的病症,提醒孩子们注意身体状态是否健康,同时也提醒他们不要挑食,要营养均衡才有利于个体发育。我喜欢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和求知的光芒,那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然而,生物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也会感到疲惫,感到困惑,但是当面对课堂问题以及学生们在课后作业等方面的不理解、不合作时,我必须耐心地引导,用更多的爱与智慧去化解这些难题。我深知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方式,我需要做的,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世界里,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我阅读最新的教育理论与生物学热点知识、新闻,与教师前辈们交流经验,只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学教育的真谛,更好地传授知识给我的学生。我相信,生物教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是否真正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有责任感、同情心、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仅为自己,也为社会作出贡献。每当我看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任何进步,哪怕这个进步的步伐再小,我的心中都充满了骄傲和满足。我知道,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孩子们越发热爱生物学、越发积极向上的表现。我为他们感到自豪,也为能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感到荣幸。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它需要耐心、需要坚持、需要爱。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师,我将一如既往地走在这条道路上,用我的知识、我的热情、我的爱心,去点亮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明灯,去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短歌行》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唐梦雪

诗歌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引”与“导”为主, 以学生为主体,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大胆的解读与猜想。在上《短歌行》时,我根据班情,用一节课的时间串讲诗意。但成效并不好,学生容易犯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阅读方法,所以,我对《短歌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

曹操的《短歌行》是建安时代的杰出作品,深刻体现了“建安风骨”。它既表达了曹操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慨叹,又表达出在短暂人生中追求无限功业的豪迈气概。在讲授《短歌行》的时候,我可以试着采用“悬念教学法”。“悬念教学法”是何泗忠老师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以问题为导向,巧设悬念。比如,讲鲁迅的《祝福》时,不先讲主题和情节,以 “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为导向,把文章设置成一起案件,由学生来扮演侦探,让他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寻找真凶。

 在讲授《短歌行》时,我可以以“悬念教学法”为核心方法论,在诗歌的情感、背景和文体上设置三重迷雾,引诱学生对诗歌的语言风格、文学史地位、文化等维度进行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我将扮演领路人的角色,点拨学生培养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核心的逻辑论证能力、以质疑为核心的思辨能力和知人论世的多元文本解读能力。

《短歌行》篇幅短,课文注释详细,我需要提前一天安排学生及时把课下注释标在原文处,而且一定要及时收上来检查批阅,保证课堂生成的质量。

在课堂正式开始前,对学生的基本预习情况(字音、断句)进行检测后,可以设置课堂悬念,增添《短歌行》的神秘感。比如在要求学生闭上书本后,回答三个问题:

“在教材中,有这么一首耐人寻味的诗歌,创作它的作者身份多变,用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它在题目里说自己很短,但是篇幅却不算短。同学们,你们能把它背出来吗?”

以 “填空法”设置空白,构建悬念,即“《短歌行》内容之谜”,引导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容进行逻辑梳理。

曹操在东海上抒()与壮志

在朗读后,同学们一般能轻易地发现诗歌的诗眼是“忧”,能在括号中填出“忧”一词。紧接着,我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站在曹操和官员的角度思考“为何而忧”和“如何解忧”这两个问题,通过生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相关依据,并对诗句的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情感脉络,为构建高效的生成性课堂作铺垫。

在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下,学生很快就能梳理出全诗以忧写志的感情脉络、探究出曹操“忧从中来”的几个原因(生命苦短、贤才难得和功业未成)、总结出“何以解忧”的两个方法(喝酒和招贤纳士),并能赏析诗歌中涉及的几种表现手法(用典和比兴等)及其表达效果。

从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系统

高中通用技术  孙语迪

本周通用技术进入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系统的普遍性、含义、分类以及特性等。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系统的最初印象是抽象、复杂、难懂的。其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只不过他们缺少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不了解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因此,在这节课中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对系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组成、特性等知识,初步树立系统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系统思想。

作为本章的起始,在这节课里,学生将首次完整接触“系统”这一概念,这对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系统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掌握系统的方法、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进行系统的优化和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虑到学生对系统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举例、分析和概括,进行关于系统的普遍性、含义、分类和特性等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系统。

在课堂的开始,我播放了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样的功能?它由哪些主要工程(部分)组成?2.几个主要工程是如何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共同完成都江堰的整体功能的?视频观看结束后,首先听了听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问题,从而得到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相互制约、巧妙配合、协调运行,并同120个附属渠堰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很好地发挥了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总体功能,进而可以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在引出“系统”这个名词后,再继续通过举例(家庭系统、智能手机系统、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让学生体会到系统的普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归纳系统的含义做铺垫。

在归纳系统含义时,也是引导学生从举例到理论概括,从具体技术应用的角度去理解系统的含义,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突破。在理解了什么是系统后,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分析系统的组成,同样还是以案例为依托进行。例如导入视频中的都江堰系统。鱼嘴分水堤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和宝瓶口饮水工程是组成都江堰这个复杂大系统的较小系统,书面化的描述称之为“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继续层层分解。如鱼嘴分水堤子系统可以分解为百丈堤、鱼嘴、金刚堤三个更低一级的子系统,而这三个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为下一层的子系统。子系统各具功能,它们之间又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上一级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的特性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系统的含义,在这里进行提问:挂在墙壁上的钟算是一个系统吗?手机是一个系统吗?一盒粉笔是一个系统吗?教室里的课桌、椅子是不是系统?怎样才算是一个系统?通过以上几连问引出系统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以自行车的发展变化历程为线索,通过对自行车系统的分析、探究和讨论,总结归纳出系统的四大特性,即整体性、功能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秉承及时巩固的原则,这里还安排了几道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堂的最后,简单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回顾和梳理。

整节课下来,课堂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通过案例分析,学生都能很好的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的含义及组成等知识,能分析简单的技术系统,理解系统的主要特性,教学效果良好。另外,由于系统的知识比较抽象,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自行车系统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并归纳系统的主要特性,这样的形式比较活泼,上课效果也比较好。而在引入系统的个别案例时,由于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差异和认知差异,对同一个案例的理解会存在一些出入,因此这也启示我在之后的课堂中需要注意教学的深度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课堂案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