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同课绽光彩,异构促成长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11-25 浏览: 0

——记乐山立志达高级中学地理组教研活动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怎样形成的呢?表现为哪些类型人类如何与喀斯特地貌可持续发展?

基于市级课题《高中地理微专题开发及教学效益研究》,我校敖晓玲陈洪莉老师喀斯特地貌微专题开发与教学,进行了分享。全体地理组老师参与观摩学习,副校长张丰全程参与指导。

图1 同课异构教学观摩.jpg

 

主题一  走进贵州喀斯特

敖晓玲老师和高202515班的同学们互相配合,展示了《走进贵州喀斯特》微专题研创课。

图2 地理组老师观摩中.jpg

01 情境激兴趣

课堂伊始,敖老师先展示了贵州六盘水地上喀斯特织金洞地下喀斯特,带领大家进入情境、兴趣盎然

图3 敖老师上课中.jpg

02 探究促合作

展示贵州丰富的喀斯特情境材料和问题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轻松学习。

问题设置时使用大量的图文材料,内容丰富,给予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和提升。该部分通过学生自学→学生展示→老师补充流进行。


03 知识重构建

从概念入手,活动探究,梳理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整理能力。


04 拓展拔新高

通过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意义,正视其对生产生活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措施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8 学生上台展示.jpg

05 训练展成效

后,构建《喀斯特地貌》结构化知识体系。既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题  走进桂林山水

陈洪莉老师和高202514班的同学们以世界著名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为主题,展示了微专题之《走进桂林山水》研创课

图9.jpg

01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通过导学案“宏观桂林——山水之约”情境探究部分的内容,梳理出本堂课的基础知识点,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图10 课前预习检验中.jpg

02 走进课堂——合作探究

通过微观桂林纵观桂林两大角度设置情境,巧妙设置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对重难点逐个突破


03 绽放光彩——思维构建

以任务促学习,学生尝试用图示法说明各种喀斯特地貌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表达形式的成果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发展。

图13 师生互动中.jpg

04 深入思考——拓展拔高

引导学生反观桂林的发展,思考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将地理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图14 学生互动中.jpg

主题 集体议课暖,共进创新高

课后两位老师分别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分享,地理组进行了多视角的集体议课。

首先,两位老师分别解构教学设计。

敖晓玲谈到基于课标与高一未选科前的学情,重在提升学习兴趣,设置“贵州喀斯特”典型情境,重构教材,探究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陈洪莉重点以事物的发展过程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合作探究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参与感。

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万里历老师针对两个老师的课堂设计进行了如下点评:敖老师的课堂流程通畅,知识点循序渐进、连贯紧凑;重难点十分突出,对课标的把握很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很充分通过大量的图资料,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强调学科规范用语,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陈老师的课堂设计侧重于事物发展的过程,注重小组讨论,学生表达欲望强烈,可以看出与平时的培养密不可分。建议活动探究时间需要进一步合理化。

图15 评课议课.jpg

青年教师张馨爱说:两堂精彩的课堂都是我们学习的样课。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每一板块的思考很到位。

张校长“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八字总结两堂课教学环节完整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方式多样。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非常优秀,课改意识很到位高度评价同课异构以任务驱动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钻研、展示教学风格,为集体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值得所有学科组教研推广。

图16张校长点评.jpg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促进学可持续性发展。地理组持续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一直在路上。

 

/文: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