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探讨《拉丁美洲的气候》教学法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22-06-08 浏览: 0

——记立志达高中地理组教研活动

拉丁美洲气候复杂多样,也是构成世界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小考试中的熟客。

那么,拉丁美洲的气候分布、成因、特征除了地带性规律,还有哪些非地带性因素呢?那本区域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与世界其他地区是否有所不同?

针对世界区域地理重点与高考常考点,我校冮燚老师和高2023届1班的同学们展示了高中地理微专题研创课《拉丁美洲的气候》。地理组全体老师参与观课磨课、说课议课、专题研究。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冮老师精心设计了微专题导学案。课堂中利用探究设问,基于我校市级课题《高中地理微专题开发与效应研究》、市级课题《基于学科特点的高中研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践行高中地理微专题“五步式”教学法,高效串活本课:明确目标→重视预习→重点探究→知识构建→拓展拔高。



01 知识梳理,理清脉络

学生自行阅读地图册拉丁美洲,大致了解拉丁美洲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与分布,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并展示拉丁美洲人口密度图,启发学生从气候的角度思考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学→展示→补充等方式进行。




02 探究活动,难点突破

“地理思维”是贯穿到地理课程的核心所在。以问题式教学促进地理思维的培养是地理组教学一贯法宝。通过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梯度性、有挑战性的问题链,落实“学为中心”的研创课堂教学,进行思维引领。

1.拉美“湿热”的气候成因是什么?

2.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是什么?

3.拉美还有哪些地方有热带雨林气候,怎么形成的?

4.拉美西部热带沙漠分布的特征?

5.拉美热带沙漠气候延伸至赤道的原因?

6.南美洲为什么没有温带季风气候?

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讨论→展示→补充→点评,教师点拨、小结、提升。在循序渐进中,抽丝剥茧,一一达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

07-针对性练习.jpg


03 活学活用,巩固落实

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启发学生作答与针对性选择题的巩固,进而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巩固重要知识点,提高训练成果。

04 拓展拔高,提升素养

通过探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迁移能力。这个问题的设计有高度,有难度,但是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拔高,进而更加能应对高考中面临的难题。

08-地理组老师听课中.jpg


05 课堂之外,别样精彩

地理组针对《拉丁美洲的气候》教学法,展开深入的说课、议课、专题引领。

首先是冮燚老师对这堂课的设计进行了阐述:本节课针对正在进行的世界地理教学进度进行设计,结合高考的重难点,本着由浅入深原则,首先落实基础,再进行能力提高。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为主,老师主要起点拨作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09-议课.jpg


地理组老师们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冮老师的这堂课有条理,思路清晰,利用探究设问组织学生活动,体现了研创课堂特点。本课例针对高二的学生,在夯实基础上面做的很到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并突破难点,问题设计与探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但还需继续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现教师的主导性。

大家建议,除了对拉丁美洲所有气候“广撒网”之外,还可以就一种或两种气候进行深挖。从世界的一般分布,到本地的特殊之处,让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层层挖掘后,总结思路、归纳方法,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自行解决其他气候的相关问题。

10-议课.jpg


教研组长敖晓玲老师给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利用情境落实深度教学的策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更容易调动学生兴奋度、拉近学生高度参与,引发学生情感上共鸣,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知识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接着敖老师再以专题案例——新疆博斯腾湖为例,情境串连等高线判读、大气热力环流分析、“推冰”现象与大气运动研究、湖泊补给及水文特征探究、湖泊变迁及影响、芦苇种植与农业区位因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指导老师们如何基于大概念,尝试情境设置、情境链接。

11-博斯腾湖案例探究.jpg


相信在地理组同仁们精诚团结、精心教研、精细教学下,我们的学生地理学习一定能稳步前进,我们的地理老师更能提升教艺。


作者:颜月峰

审核:敖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