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及其类型》发布文稿
作者:陈洪莉 敖晓玲
01.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区域进行讲解。首先介绍区域的特征,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能更好地把握区域的概念。其次介绍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通过活动探究,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区域。教学设计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本节内容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2.课标解读 素养落地
03.问题导入 引发思考
以我国三个自然大区的相关问题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04.情景贯穿 课程解读
区域的特征
了解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整体性
探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试描述其区域整体性特征。
区域差异性
探究:说一说,我国三个自然大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完成三个自然大区差异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的开放性
探究:判断相关区域的范围是否固定不变,体现了区域的那个特点?
区域的动态性
问题导思,调动学习积极性:秦岭作为我国著名的地理界线,是哪些区域划分的边界呢?
教材活动:通过教材活动,认识不同的区域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
区域的类型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出的不同类型的区域。
自然区域:认识不同尺度的自然区域。
探究:结合自然区域的概念,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家乡属于哪个自然大区和哪个自然区域,并描述其自然地理特征。
教材活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人类活动。
行政区域:理解行政区域的概念。
自主探究:从“身边的地理”出发,让学生说出包含自己家乡的各层级行政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活动: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我国行政区的相关知识。
经济区域:认识经济区域。
教材活动:了解相关经济区域特点及其划分意义。
文化区域: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列举出典型的文化区。
教材活动:了解世界文化分区域及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加深对文化区的理解。
05.板书设计 感悟提升
06.随堂巩固 落实双基
- 上一篇:军民共建反恐防暴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 下一篇:练消防本领 凝团队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