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导入”开始
作者:胥佳
注:本文荣获2020年乐山市级论文一等奖
“我不爱学数学”、“数学又难又无聊”、“上数学课就想睡觉”……提到数学,很多学生都头痛不已,认为数学太难理解数学课太枯燥。怎样解决学生的这一老大难问题呢?乐山外国语学校初中数学组的胥佳老师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角度入手,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何而“导”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导入的现象,教师喜欢“开门见山”,忽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以此来节约授课时间,即便导入,其形式也显单一;由于抽象数学和逻辑数学的两个特点,学生害怕数学学习。因此,数学课堂迫切需要改革,导入方法需要不断优化。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原则
针对性原则
数学课堂导入要把握好初中数学教材,分析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尽可能的让它们和谐统一。
趣味性原则
数学课堂导入应该是有趣的。设计与教学内容贴切的趣味活动,既能充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愉快的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简洁性原则
数学课堂导入要简洁明快。导入是新课的序幕,3-5分钟左右的时间足够能承载导入的内容,也能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创造充足的空间。相反,它会导致优先顺序的颠倒,放慢教学过程,无法完成教学内容。
灵活性原则
数学课堂的导入,要灵活。基于以下因素来决定:如数学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条件以及设备情况等。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有很多种,如直接导入法、设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但都需要用心的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而非形同虚设。以下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五种有效导入方法进行了探讨。
数学史导入法
学习《勾股定理》时由“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的发现”引出勾股定理;《黄金分割》中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构图解说来导入,都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的进入课堂,使原本看似枯燥的知识更容易接受,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面目可憎”。
实验导入法
实验的引入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真正实现抽象的数学知识“看与感” ,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课堂,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数学工具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交互功能引入课堂,教师可以大量的引入这些与数学教学有关的工具,以此来辅助教学,当然,这也得依赖教师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与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方法。
情景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运用音乐、动画、语言等多种方式构建适合教学需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接触到具体的情境,从而进入新课“角色”的导入方法。数学来自生活,运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事物的规律,是探索知识的重要途经。
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分析、比较,研究两个教学对象的共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可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比较,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共同点,而且能使学生认识不同点,利用这种方法来引入新课内容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生从最初的经验中得到类比带来的好处,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类比方法;
如果教师能在日常教学中搜集初中数学课堂的典型导入案例,对这些案例中的导入方法分门别类,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出适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方法。并非每一堂初中数学课都必须要挖空心思的导入,但是有了这些积累,就很容易把握住课堂的起始环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撰稿:胥佳